乙巳🐍年

acc8226 的博客

设计的初衷是提高代码质量
应用设计模式只是方法,最终的目的,也就是初心,是提高代码的质量。具体点说就是,提高代码的可读性、可扩展性、可维护性等。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个初心来做的。

设计的过程是先有问题后有方案
如果我们把写出的代码看作产品,那做产品的时候,我们先要思考痛点在哪里,用户的真正需求在哪里,然后再看要开发哪些功能去满足,而不是先拍脑袋想出一个花哨的功能,再去东搬西凑硬编出一个需求来。

设计的应用场景是复杂代码
设计模式要干的事情就是解耦,也就是利用更好的代码结构将一大坨代码拆分成职责更单一的小类,让其满足高内聚低耦合等特性。创建型模式是将创建和使用代码解耦,结构型模式是将不同的功能代码解耦,行为型模式是将不同的行为代码解耦。而解耦的主要目的是应对代码的复杂性。设计模式就是为了解决复杂代码问题而产生的。

持续重构能有效避免过度设计
为了避免错误的需求预判导致的过度设计,我非常推崇持续重构的开发方法。持续重构不仅仅是保证代码质量的重要手段,也是避免过度设计的有效方法。在真正有痛点的时候,我们再去考虑用设计模式来解决,而不是一开始就为不一定实现的未来需求而应用设计模式。

阅读全文 »

从设计原则和思想的角度来看,如何应对庞大而复杂的项目开发?

  • 封装与抽象

在 Unix、Linux 系统中,有一句经典的话,“Everything is a file”,翻译成中文就是“一切皆文件”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,在 Unix、Linux 系统中,很多东西都被抽象成“文件”这样一个概念,比如 Socket、驱动、硬盘、系统信息等。它们使用文件系统的路径作为统一的命名空间(namespace),使用统一的 read、write 标准函数来访问。

比如,我们要查看 CPU 的信息,在 Linux 系统中,我们只需要使用 Vim、Gedit 等编辑器或者 cat 命令,像打开其他文件一样,打开 /proc/cpuinfo,就能查看到相应的信息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查看 /proc/uptime 文件,了解系统运行了多久,查看 /proc/version 了解系统的内核版本等。

实际上,“一切皆文件”就体现了封装和抽象的设计思想。

封装了不同类型设备的访问细节,抽象为统一的文件访问方式,更高层的代码就能基于统一的访问方式,来访问底层不同类型的设备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隔离底层设备访问的复杂性。统一的访问方式能够简化上层代码的编写,并且代码更容易复用。

阅读全文 »

Builder 模式,中文翻译为建造者模式或者构建者模式,也有人叫它生成器模式。
实际上,建造者模式的原理和代码实现非常简单,掌握起来并不难,难点在于应用场景。

直接使用构造函数或者配合 set 方法就能创建对象,为什么还需要建造者模式来创建呢?

  • 我们把类的必填属性放到构造函数中,强制创建对象的时候就设置。如果必填的属性有很多,把这些必填属性都放到构造函数中设置,那构造函数就又会出现参数列表很长的问题。如果我们把必填属性通过 set() 方法设置,那校验这些必填属性是否已经填写的逻辑就无处安放了。
  • 如果类的属性之间有一定的依赖关系或者约束条件,我们继续使用构造函数配合 set() 方法的设计思路,那这些依赖关系或约束条件的校验逻辑就无处安放了。
  • 如果我们希望创建不可变对象,也就是说,对象在创建好之后,就不能再修改内部的属性值,要实现这个功能,我们就不能在类中暴露 set() 方法。构造函数配合 set() 方法来设置属性值的方式就不适用了。

除此之外,在今天的讲解中,我们还对比了工厂模式和建造者模式的区别。工厂模式是用来创建不同但是相关类型的对象(继承同一父类或者接口的一组子类),由给定的参数来决定创建哪种类型的对象。建造者模式是用来创建一种类型的复杂对象,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可选参数,“定制化”地创建不同的对象。

阅读全文 »

一般情况下,工厂模式分为三种更加细分的类型:简单工厂、工厂方法和抽象工厂。不过,在 GoF 的《设计模式》一书中,它将简单工厂模式看作是工厂方法模式的一种特例,所以工厂模式只被分成了工厂方法和抽象工厂两类。实际上,前面一种分类方法更加常见,所以,在今天的讲解中,我们沿用第一种分类方法。

简单工厂(Simple Factory)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package factory.simple;

public class RuleConfigParserFactory {

public static IRuleConfigParser createParser(String configFormat) {
IRuleConfigParser parser = null;
if ("json".equalsIgnoreCase(configFormat)) {
parser = new JsonRuleConfigParser();
} else if ("xml".equalsIgnoreCase(configFormat)) {
parser = new XmlRuleConfigParser();
}
return parser;
}
}
阅读全文 »

1. 什么是原型模式?

如果对象的创建成本比较大,而同一个类的不同对象之间差别不大(大部分字段都相同)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可以利用对已有对象(原型)进行复制(或者叫拷贝)的方式,来创建新对象,以达到节省创建时间的目的。这种基于原型来创建对象的方式就叫作原型设计模式,简称原型模式。

那何为“对象的创建成本比较大”?
实际上,创建对象包含的申请内存、给成员变量赋值这一过程,本身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,或者说对于大部分业务系统来说,这点时间完全是可以忽略的。应用一个复杂的模式,只得到一点点的性能提升,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设计,得不偿失。但是,如果对象中的数据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到(比如排序、计算哈希值),或者需要从 RPC、网络、数据库、文件系统等非常慢速的 IO 中读取,这种情况下,我们就可以利用原型模式,从其他已有对象中直接拷贝得到,而不用每次在创建新对象的时候,都重复执行这些耗时的操作。

2. 原型模式的两种实现方法

原型模式有两种实现方法,深拷贝和浅拷贝。浅拷贝只会复制对象中基本数据类型数据和引用对象的内存地址,不会递归地复制引用对象,以及引用对象的引用对象……而深拷贝得到的是一份完完全全独立的对象。所以,深拷贝比起浅拷贝来说,更加耗时,更加耗内存空间。如果要拷贝的对象是不可变对象,浅拷贝共享不可变对象是没问题的,但对于可变对象来说,浅拷贝得到的对象和原始对象会共享部分数据,就有可能出现数据被修改的风险,也就变得复杂多了。除非像我们今天实战中举的那个例子,需要从数据库中加载 10 万条数据并构建散列表索引,操作非常耗时,这种情况下比较推荐使用浅拷贝,否则,没有充分的理由,不要为了一点点的性能提升而使用浅拷贝。

阅读全文 »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