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巳🐍年

acc8226 的博客

组合模式的原理与实现在 GoF 的《设计模式》一书中,组合模式是这样定义的:

Compose objects into tree structure to represent part-whole hierarchies.Composite lets client treat individual objects and compositions of objects uniformly.

翻译成中文就是:将一组对象组织(Compose)成树形结构,以表示一种“部分 - 整体”的层次结构。组合让客户端(在很多设计模式书籍中,“客户端”代指代码的使用者。)可以统一单个对象和组合对象的处理逻辑。

接下来,对于组合模式,我举个例子来给你解释一下。

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需求:设计一个类来表示文件系统中的目录,能方便地实现下面这些功能:

  • 动态地添加、删除某个目录下的子目录或文件;
  • 统计指定目录下的文件个数;
  • 统计指定目录下的文件总大小。
阅读全文 »

桥接模式的原理解析

桥接模式,也叫作桥梁模式,英文是 Bridge Design Pattern。这个模式可以说是 23 种设计模式中最难理解的模式之一了。我查阅了比较多的书籍和资料之后发现,对于这个模式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。

在 GoF 的《设计模式》一书中,桥接模式是这么定义的:“Decouple an abstraction from its implementation so that the two can vary independently。”

翻译成中文就是:“将抽象和实现解耦,让它们可以独立变化。”

通用类图

对于这个模式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。在 GoF 的《设计模式》一书中,桥接模式被定义为:“将抽象和实现解耦,让它们可以独立变化。”在其他资料和书籍中,还有另外一种更加简单的理解方式:“一个类存在两个(或多个)独立变化的维度,我们通过组合的方式,让这两个(或多个)维度可以独立进行扩展。”

对于第一种 GoF 的理解方式,弄懂定义中“抽象”和“实现”两个概念,是理解它的关键。定义中的“抽象”,指的并非“抽象类”或“接口”,而是被抽象出来的一套“类库”,它只包含骨架代码,真正的业务逻辑需要委派给定义中的“实现”来完成。而定义中的“实现”,也并非“接口的实现类”,而是一套独立的“类库”。“抽象”和“实现”独立开发,通过对象之间的组合关系,组装在一起。

阅读全文 »

装饰器模式主要解决继承关系过于复杂的问题,通过组合来替代继承。它主要的作用是给原始类添加增强功能。这也是判断是否该用装饰器模式的一个重要的依据。除此之外,装饰器模式还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可以对原始类嵌套使用多个装饰器。为了满足这个应用场景,在设计的时候,装饰器类需要跟原始类继承相同的抽象类或者接口。

装饰器模式在Java I/O系统中的实现

从 Java IO 的设计来看,装饰器模式相对于简单的组合关系,还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地方。**第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是:装饰器类和原始类继承同样的父类,这样我们可以对原始类“嵌套”多个装饰器类。**比如,下面这样一段代码,我们对 FileInputStream 嵌套了两个装饰器类:BufferedInputStream 和 DataInputStream,让它既支持缓存读取,又支持按照基本数据类型来读取数据。

1
2
3
4
InputStream in = new FileInputStream("/user/wangzheng/test.txt");
InputStream bin = new BufferedInputStream(in);
DataInputStream din = new DataInputStream(bin);
int data = din.readInt();
阅读全文 »

门面模式的原理与实现

门面模式,也叫外观模式,英文全称是 Facade Design Pattern。在 GoF 的《设计模式》一书中,门面模式是这样定义的:

Provide a unified interface to a set of interfaces in a subsystem. Facade Pattern defines a higher-level interface that makes the subsystem easier to use.

翻译成中文就是:门面模式为子系统提供一组统一的接口,定义一组高层接口让子系统更易用。

类图

门面模式的应用场景举例

在 GoF 给出的定义中提到,“门面模式让子系统更加易用”,实际上,它除了解决易用性问题之外,还能解决其他很多方面的问题。关于这一点,我总结罗列了 3 个常用的应用场景,你可以参考一下,举一反三地借鉴到自己的项目中。

阅读全文 »

享元模式原理与实现

享元模式(Flyweight Design Pattern)

所谓“享元”,顾名思义就是被共享的单元。享元模式的意图是复用对象,节省内存,前提是享元对象是不可变对象。

具体来讲,当一个系统中存在大量重复对象的时候,如果这些重复的对象是不可变对象,我们就可以利用享元模式将对象设计成享元,在内存中只保留一份实例,供多处代码引用。这样可以减少内存中对象的数量,起到节省内存的目的。实际上,不仅仅相同对象可以设计成享元,对于相似对象,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对象中相同的部分(字段)提取出来,设计成享元,让这些大量相似对象引用这些享元。

这里我稍微解释一下,定义中的“不可变对象”指的是,一旦通过构造函数初始化完成之后,它的状态(对象的成员变量或者属性)就不会再被修改了。所以,不可变对象不能暴露任何 set() 等修改内部状态的方法。之所以要求享元是不可变对象,那是因为它会被多处代码共享使用,避免一处代码对享元进行了修改,影响到其他使用它的代码。

接下来,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一下享元模式。

假设我们在开发一个棋牌游戏(比如象棋)。一个游戏厅中有成千上万个“房间”,每个房间对应一个棋局。棋局要保存每个棋子的数据,比如:棋子类型(将、相、士、炮等)、棋子颜色(红方、黑方)、棋子在棋局中的位置。利用这些数据,我们就能显示一个完整的棋盘给玩家。具体的代码如下所示。其中,ChessPiece 类表示棋子,ChessBoard 类表示一个棋局,里面保存了象棋中 30 个棋子的信息。

阅读全文 »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