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5 期 认知觉醒

第一天

认识了三重大脑,很震撼。

第二天

章节:第一章 第二节 焦虑:焦虑的根源 ~ 第三节 耐心:得耐心者得天下

📖 今日阅读任务:
① 你是否在生活中体会过“无法掌控”所带来的焦虑?你是如何应对的?

太多了,比如考试焦虑。从学校毕业 10 年有余,最近有一资格认证考试。报名交完钱了,看着发下的教辅资料无法下手,焦虑如何才能通过几个月后的考试。

强制自己每天都学习半个小时以上,但无论如何会学完余下章节。
激励自己,和自己说如果能坚持下来,并顺利通过考试,则奖励自己一台华为 nova 规格以上的手机。
赋予考试的意义,骗自己不是为了考而考,而是真的可以学以致用。好处是不仅可以评职称,加工资。还可以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。让人觉得这个小伙很优秀。

② 焦虑有几种形式,焦虑的根源是什么,你是如何理解的?

  • 第一,完成焦虑。总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,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(Deadline)面前。
  • 第二,定位焦虑。如果在零基础阶段就直视该领域的能人们现在的所作所为,不焦虑都不可能。
  • 第三,选择焦虑。有时选择太多也会让人陷入焦虑。
  • 第四,环境焦虑。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外在环境的限制,比如因家庭、工作的影响,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,还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做。
  • 第五,难度焦虑。有些书就是很难读,有些文章就是很难写。

照书中所说“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,是焦虑真正的根源!焦虑是天性,是人类的默认设置。”

我算是较为赞同,不能简单、快速达到目标,于是就产生焦虑了。我们无法避免这个“出厂设置”,那就反着来,去破解它。

·克制欲望,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;
·面对现实,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;
·要事优先,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;
·接受环境,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;
·直面核心,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。

③ 什么是真正的耐心?你认为该如何培养耐心呢?

能认识到缺乏耐心也是人类的天性。能为了目标不断前行。持续不断接近目标直至完成。

要有科学依据的持续发力,了解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简单完成,要坚持下去
要有方法,能认识到复利的威力、了解波浪式上升曲线的学习曲线
要自我肯定。一些事是需要脱离了自己的舒适区,去探索,最终达到目的


《认知觉醒》的第三天

第二章
第一节 模糊:人生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
第二节 感性:顶级的成长竟然是“凭感觉”

📖 今日阅读任务:
① 什么是“模糊”?你生活中有哪些模糊的困扰?

是意识分层给人类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——模糊。模糊让人心生迷茫和恐惧,而迷茫和恐惧又使我们的认知、情绪和行动遭遇各种困扰,继而影响人生的走向。作者又谈到将模糊分为了认知模糊(来自内部),而情绪模糊(来自外界)。

总之目前我还没理解透彻这个概念,说不清道不明。

比如我即将上台演讲,我会紧张,害怕自己表现不好。但实际上一旦我准备充分,上台前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我能行,我权且当成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。会越来越进入状态。

② 作者所说的“感性”是什么,如何捕捉感性?

按照作者观点,潜意识处理信息的速度又极快,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/秒,能极其敏锐地感知很多不易察觉的信息,这是属于感性的部分。“凭感觉”则是察觉潜意识发出的信息。潜意识的感性总能帮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,从而引导精力投入,快速提升自己。

(1)“最”字法。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
(2)“总”字法。平时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,或是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,
(3)无意识的第一反应。关注自己第一次见到某个人、第一次走进某个房间、第一次做某件事时,心中出现的瞬间反应或第一个念头。
(4)梦境。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,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,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。
(5)身体。身体不会说话,却是最诚实的。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不适,都会通过身体如实地反映出来,记得多关注这些反馈。
(6)直觉。给一些来路不明、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,就像丘吉尔一样。

③ 你是如何理解“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,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”这句话的呢?

文中的触动来自感性,而提问则来自理性,感性在前,理性在后,这背后的原理就是通过捕捉潜意识发出的信号进行感知。


第四天

📚 今日共读章节: 第三章 第一节 元认知:成长慢,是因为你不会飞

📖 今日阅读思考任务:
① 什么是元认知?用自己的话说说。

是一种反思能力,是一种跳脱自己的另一个自己对自身的“思考过程”进行认知和理解的能力。

②如何提升元认知能力呢?

书中介绍了冥想。冥想就是那种只要静坐在某处,然后放松身体,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和感受上的活动。

③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觉察过自己的思维方式?这对你有怎样的影响呢?

对我而言,我偶尔会记录一下发生在自身的一些时间,然后总结当时的想法是否合理,产生的行为是否得到,是否考虑到了周围人的感受。从而更好的改变的做人做事的方式。但很多是时候,我需要一些获取一些知识的方式,比如阅读,听讲,看电影,看书等等,才会有更深刻的反思。


《认知觉醒》的第5天

📚 今日共读章节:第三章 第二节 自控力: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

📖 今日阅读思考任务:
① 作者为什么说“元认知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”?你是怎么理解的?

因为作者认为自我觉察只是元认知能力的基本盘,在实际生活中,元认知能力还能在自我控制方面提供强大的指导。做到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。

我暂且认同。

② 什么是“元时间”,如何把握“元时间”?

作者把那些权重大的时间叫作“元时间”。

想清楚-在选择的节点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,并产生清晰明确的主张。

③ 什么是真正的自控力?作者认为元认知能力强的人有怎么样的特质?

能够主动控制注意力,不会被随机、有趣的娱乐信息随意支配。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,能审视当前的思维,思路清晰明确并作出选择。

作者认为元认知能力强的人: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、当天的日程安排,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,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、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,而不是随波逐流。

④ 你觉得生活中还有什么方面需要提升自己的自控力?

周末想做的事太多 → 选择困难 → 那就啥都不做,或者先刷一会儿抖音或者打会儿游戏,总之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或拖延

核心矛盾:选项多 → 决策疲劳 → 什么都不做。

工具:
• 周五晚「10-3-1」过滤:写下 10 件想做的事→圈 3 件最期待的→再划掉 2 件,只留 1 件作为周六上午的主任务。
• 把主任务拆成 25 分钟可完成的小块,写到便利贴贴显示器;完成一块就撕掉一张,给大脑即时多巴胺。
• 其余 9 件事全部写进「周末候补清单」。如果主任务提前完成,再从中挑一件;完不成也不内疚,避免「全或无」心态。


第六天

第四章 第一节 情绪专注:一招提振你的注意力

  1. 为什么说情绪是专注的“起点”

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,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,需要情绪过渡。且从长远看,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了个人今后成就的大小。

  1. 结合本节内容,说说你认为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注意力?

一招即可扭转局面:让感受回归行动。跑步时,把感受收回来,悉心体会抬腿摆臂、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;睡觉时,把感受收回来,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。

我要做的不仅是专注于当下,更是享受当下。

  1. 分心走神的危害与原因是什么,你通常在什么状态下最容易分心?

走神会带来的各种损失,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。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。

原因无非两个: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,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;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,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。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,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。

貌似很难想起来,一般做事做一件少一件。


📚 今日共读章节:
第五章
第五节 打卡:莫迷恋打卡,打卡打不出未来
第六节 反馈: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

📖 今日阅读思考任务:
① 作者为何强调“不要迷恋打卡”?说说你的想法。

本来是为了督促自己进度,进行打卡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热情消退、动机减弱.学习动机转移,可能沦落为为了打卡而打卡。更有甚者陷入为学而学的境地。
一旦把“打钩”当成目标,大脑会提前分泌多巴胺,产生虚假的成就感,反而削弱了继续深挖的动机——这叫“目标稀释效应”。打卡可以作为数据记录,但绝不能成为意义本身。把“每天是否产出最小可交付成果”设为唯一硬指标,打卡退居为副产品,才能避免打卡成瘾。

② 你认为真正有效的反馈机制是怎么样的?

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解决某一个问题,要有有作品意识,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,会倾心打磨作品,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。然后得到的反馈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。正面的会形成正向反馈,反面的要反思原因,有则改之,不断优化产品。

1.最小可交付(MVP):错题本、一篇博客、一段可运行的代码、一张思维导图……任何能在 30-60 分钟内完成、可被他人评价的东西。

2.双通道反馈:
‑ 即时反馈:自己马上能看出的对错(错题解析、程序跑不通)。
‑ 外部反馈:发在论坛、群、小红书、GitHub,让别人用“踩”或“赞”告诉你真实水平。

3.迭代节奏:
‑ 微观:每学完一个概念就产出一个 MVP;
‑ 中观:每周挑 1-2 个 MVP 做“精修”,形成深度作品;
‑ 宏观:每月做一次“回顾展”,把当月作品打包成一篇复盘文章或一场分享,进一步换取更大范围的反馈。

③ 这两节中,有没有哪一段话或观点让你重新思考自己的学习方式?

原文: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、获取反馈,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“玩玩玩”,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,让理智脑苦苦地去“学学学”。

感悟:每周我都会累计半天玩一下卡牌游戏或者益智类游戏。但很少去看攻略,总觉得自己摸索优化卡组或者过关才有成就感,也就是不为了玩游戏而玩游戏。

至于自己最近在备考某职业等级考试,一直苦于学习的枯燥范围。更多的我是想做到学以致用,不简单纯粹了为考证。当然在追寻考试的过程中,我会考虑用记录替代打卡。借助错题本这种学习反馈的呈现方式,在勾勾画画中得到一些成就感。


DAY 11《认知觉醒》共读

共读章节:第五章 第七节 休息:你没成功,可能是太刻苦了

阅读思考任务:

① 作者为什么强调“太刻苦反而可能阻碍成功”?

根据刻苦者的精力变化曲线,他们起初状态很好、效率也很高,但精力一旦消耗到一定程度,比如70%以下的水平时,注意力就开始不自觉地涣散、思维速度放缓,如果精力继续消耗,学习效率就会进一步降低,很容易出现分心走神的情况。且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多是痛苦而不是乐趣,会导致精力消耗严重,以致一旦放松就完全不想再次投入,他们将更容易沉溺于舒适的娱乐活动。

② 你是否经历过“越努力越疲惫”的学习阶段?你是怎么调整的?

有过,简单粗暴的想着 3 天看完一本书,因此要求每天必须要看 1/3 的内容,第一天能坚持,结果到了第二天玩到很晚,晚上才开始学,于是给自己下死命令,今天必须完成。于是乎就是越学越疲惫。

当时我就是是在坚持不下去了,于是第三天上午啃一点,中午吃饭前后啃一点直到啃完这本书。也不在乎非要三天看完。

③ 本节中,有没有一句话让你改变了对“勤奋”的理解?

具体的做法就是:只要开始学习或工作,就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,哪怕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也是有意义的;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,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。

我看到这里,曾经也对番茄时钟有偏见,觉得这种严卡时间的做法太死板和现实情况下肯定有各种打断。我现在终于知道番茄是个好工具,同时也刷新了对勤奋的理解,理解了“极度专注、主动休息、循环往复”。勤奋很好,越勤奋越幸运。但是要学会用巧劲,而非蛮力。用好自己的精力需要充分专注于要完成的事物,不在乎外界环境。就像是真正的隐士能够‌大隐隐于市。


day 12

第六章第一节 清晰:一个观念,重构你的行动力

  1. “清晰”到底是什么?为什么说它可以重构行动力?

指可以将目标细化、具体化,从而更好的执行。

因为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,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,是很致命的。我们还需要拥有另外一种能力:清晰力,也就是把目标细化、具体化的能力——行动力只有在清晰
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。

  1. 作者提出如何建立清晰力?

“写下来”即可。

第一步:找一本普通的 A5 卡面抄,将纸页对折;
第二步:在上方写下当天所有要做的事,然后清空大脑,按权重将列出的事项标上序号,这样,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;
第三步:收集一切可用信息,在页面左侧预测性地写下在某一时间段做什么,然后在底部统计“计划学习时间”和“可用学习时间”,这样,时间也变得清晰了;
第四步:在页面右侧记录当天的实施情况,一天过后,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进行统计,时间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。

  1. 在生活中,你在哪些方面常因“不清晰”而陷入犹豫或拖延?

周末大把时间要去理发,可以随意打游戏,要备考准备考试,总之可选择的事太多,总感觉时间太富裕多的是。于是我会一天从刷抖音知道刷到我饿了才去做早餐。结果周末快过去了发现自己就知道玩,偶尔读了些书,备考了几个小时,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。

  1. 阅读本节后,你是否开始想训练自己的表达或思维方式?从哪里开始?

每天睡前想想明天要干的事情,列一个清单,放空大脑。第二天起床后坚决不先玩会儿手机,不让自己做到先易后难。


今日共读章节:
第六章 第二节 “傻瓜”: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“傻瓜”

📖 今日阅读思考任务:
①作者笔下的“傻瓜”,代表着怎样的认知模式?他们的行为逻辑是什么?

并非盲目和冲动,而是有原理、有依据的坚定。去朝着目标行动起来。

在实践途中,要保持思考,用行动反复验证的理论,不适则改、适则用,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

②你是否也曾因为“太聪明”而半途而废?你有什么经验或教训?

觉得学会一门新的前端编程语言意义不大,于是每次有学的想法偶尔学一下但是不够深入,即使会记录笔记但印象不深,最终也无法解决现实问题。

反倒是真的是发现一门 ahk 自动化语言有用了,才下定决心傻傻学下去,从头到尾跳读反复啃读参考手册,并逐渐摸索,最终达到语言可用的水平。逐渐完善,并将 acc8226/jiejian 发布到了 atomgit 开源社区。

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只要你觉得对,就去朝着目标不断尝试,再去调整方向。而不是只看不做。“想”和“做”其实是两码事。

③有没有哪一句话让你重新理解了“坚持”或理解“长期主义”的力量?分享一句让你感动的话。

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,一定会在某一天,让你看到坚持的意义。

坚持的意义是,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,你会庆幸“真好,我撑过来了”,而不是后悔“要是当初再……就好了”。


第六章 第三节 行动:“道理都懂,就是不做”怎么破解

  1. 作者认为道理都懂,就是不做的原因是什么?

这类人通常认为自己现在不做是因为还没有找到最好的方法,等找到那个方法才行动。于是他们在寻找、搜集道理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
同时这类人通常缺乏耐心、急于求成,不清楚真正做成一件事需要花费多少心力,总想跳过行动环节,寻求捷径。

结果才发现自己走了弯路,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。

  1. 你认为认知学习的路径是怎样的?

从“知道”到“做到”:比如当我们学会一个知识、明白一个概念或想通一个道理时,在“知道”的那一瞬间,我们确实提升了认知。我们需要在大脑中推演一番,就能体会到这个认知给自己带来的正向反馈。接下来,我们要进行前行,必须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,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。使得这些认知永久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。

  1. 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,给你做大的启发是什么?

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。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,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。

给我的启发是在这个世界上,知而不行的人实在太多了,只要有所行动,就能超越一大批人。如果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,人生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。


📚 今日共读章节:第七章 第一节 心智带宽:唯有富足,方能解忧第七章 第二节 单一视角:你的坏情绪,源于视角单一

📖 今日阅读思考任务:

①你认为该如何保持心智富足呢?

心智资源的丰富是突破认知瓶颈和情绪困扰的根本。我们可以:

保持环境觉知,理智选择。
保持目标觉知,少即是多
保持欲望觉知,审视决策。
保持欲望觉知,审视决策。
保持闲余觉知,自我设限.

②你认为视角单一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?你有相关经历吗?

上台紧张,生怕自己表现不好。走到大街上,总觉得今天的衣裤搭配不合,怕人笑话。会感到焦虑、紧张。用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,你会发现自己的很多担心其实是多余的,因为别人并不是那么在乎你,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,别人可能就是莞尔一笑。

③ 你认为该如何破除单一视角,提升自己的眼界呢?

一是勤移动。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。用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,用未来视角反观现在,等等。
二是善学习。借助高人的视角来观察世界。很多优秀的书籍和文章都展现了作者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。要向高人学习。
三是要开放。更准确地说是保持客观、不臆断。不先入为主地抱持自己的单一观点,否则很难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客观真相。
四是寻帮助。可借助他人的多维视角来克服自己单一视角的局限。
五是多运动。锻炼不仅能帮我们从负面情绪中快速走出来,也会引导大脑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,或者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。
六是常反思。每当自己心情郁闷、无法排解的时候,把心中的烦恼全部倒出来进行复盘,梳理。


📚 今日共读章节:第七章 第三节 游戏心态:幸福的人,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
📖 纸质书页码:197-204页
📖 今日阅读思考任务:

① 什么是“动机转移”?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?

暗示自己并不是在做这件事,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。

会让我们意识到:事情本身并不重要,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,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。

② 人类内在的三种需求是什么?

关系需求、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

换句话说,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,需要具备以下因素。

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;
·有独特的本领、技能,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;
·有自主选择的权力,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③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体验过“游戏心态”的时刻?

为了积累自己的代码水平,经常学习新的 technology。从语言到组件到架构。于是随心去写技术博客、去分享一些经历和经验。历经一段时候自己的筛选后,我会挑选一些认为好的文章发布到 csdn、知乎、掘金社区。将获得稿酬和流量曝光作为副产品,毕竟现在获得流量不易,若是有广告商找到我那就更好了。尽量做到不外部动机束缚的,为自己的成长而写。同时有的时候还能收获一些网友的点赞和反馈,哪怕能帮助到少量人,让我觉得此事更有意义。